区教体局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开发区(泰达街)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局属各单位:
现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21年8月30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落实“双城”发展布局,推进“二次创业”,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体育强国建设深度推进的重要时期。为促进滨海新区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强区建设目标,发挥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新区文化软实力独特作用,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竞技体育实力,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津城”“滨城”新布局,依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天津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区人民不懈努力下,以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团结一心,拼搏进取,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全面落实完成《2016-2020年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项任务,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体教融合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探索多元发展,全区体育事业实现了预期目标。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北塘文体中心、中新生态城健身休闲中心和滨海新区全民健身中心3个健身休闲中心;建成6个街镇全民健身中心;新建了30余个多功能运动场和笼式足球场以及近千个社区健身园;新建成了40余条群众健身步道;对区域内主要大学体育馆给予资金支持;扶持建设体育公园,改造了老旧体育公园;利用旧厂房、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体育健身场所40个,其中建设社会足球场11个;全区45所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全区体育场地835.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社区健身园建设覆盖率100%,较好地完成了“五个一工程”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任务。
2.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滨海新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建立起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有体育社团组织66个,注册健身团队457个,市民健身指导站253个,居民(村民)健身会83个,国家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7000人。“十三五”期间年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0项次,同时举办了健身气功、太极拳、广场健身舞等20余个健身项目(方法)培训班,培训健身骨干3000余人;涌现出一批优秀健身项目,受益群众达50万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的要求,设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点;开展了街镇健身中心、健身队伍预防疾病和伤病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广大市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3.承办体育赛事方面再创佳绩。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运会多个项目赛事。成功承办全国第七届特奥会、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智力大会、中国柔力球公开赛总决赛、第26届世界信鸽锦标赛等多项全国体育赛事。
4.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强劲,运动员在各级别各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为滨海新区赢得了荣誉,做出了突出贡献。参加国际级体育赛事共获得奖牌4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国内比赛共获得奖牌47枚,其中,金牌21枚、银牌17枚、铜牌9枚。竞技训练体系逐步形成,着力培养高精尖体育后备人才,促进竞技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区域内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年龄衔接紧密的竞技训练体系。
5.健身休闲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发挥全民健身活动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大港窦庄子机场和东疆海上运动中心被命名为天津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我区东疆港海上休闲运动基地入选“2020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积极推动滨海新区阿尔卑斯滑雪俱乐部、天翼羽毛球俱乐部、伯明顿体育向天津市体育局申报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积极推进体育惠民卡签约和跟踪监管,形成良好的健身运行环境。滨海新区有28家企业进行了体育惠民卡签约,实现了签约企业、签约市民、销售金额均名列全市前列的好成绩。
6.“体教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滨海新区以学校体育为依托,发挥业余体校和重点项目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学校体育与体校业余训练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体教合一”大业训体育训练格局;紧紧围绕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全国排球高水平基地和天津市青少年训练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青少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加强体育联盟校建设,搭建后备人才培养平台,把业余训练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全区56所足球和22所排球学校联盟;实施“8421工程”建设,目前全区中小学初级训练运动队500余支,经常参加训练的学生10000余人,我区连续五年蝉联天津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第一名;排球始终处于天津市领先水平,足球处于先进行列。新区成立以来累计向市体校和市体工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430余人。
(二)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体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亟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创新管理服务模式转变。我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等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教融合机制尚未完善。体育消费潜力释放不足,体育产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激活,产业规模还不够大、质量不够高。体育赛事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赛事活动影响力、带动力还不够强。体育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体育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有待进一步培育等。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体育新定位、做出新部署,从国家战略和发展全局高度明确了体育发展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天津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体育强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发展方向和工作部署。天津市已经进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和“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滨海新区要把握好市委市政府对其高质量发展倾力支持的机遇,积极地响应“滨城”建设,着力提高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合理规划体育项目和培养体育品牌,让滨海新区成为特色体育强区。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发展也呈现新特征、面临新挑战。体育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享受体育乐趣、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厚植体育文化等成为现代化、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象征。人民群众需要更加科学、健康、丰富、优质的体育服务,对体育公共服务和体教融合、体旅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发展格局对我区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进一步激发,要求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与科技融合,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体育治理能力提出新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体育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交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制约。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以建设体育强区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滨海新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跨越发展。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滨海新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为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建设和体育强区建设做出贡献。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和幸福、社会和谐的民生事业来抓好,让体育成为全区人民的重要生活元素,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体育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闯”字当头、“创”字为要、“干”字当先,保持创新的闯劲、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锐气,坚决破除制约体育发展的瓶颈难题和深层次矛盾,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全面发展。
5.坚持系统发展观念。加强体育发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系统性改革创新,推动开发区、各部门、街镇同频共振,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体育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到2025年,体育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市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完善与“津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的“滨城”体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体育场地设施形成新格局。加快推进建设滨海新区体育中心,形成“一核一带、六副多点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加快建设街镇、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健全完善“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需求,不断提高滨海新区体育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2.全民健身事业达到新高度。群众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区内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8%;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名;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达到3.3个;区内主要社区街道体育工作达到“四个有”,即:有体育公园、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定期举办的街镇(社区)运动会、有体育组织。
3.竞技体育发展形成新特色。形成具有滨海新区特色的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模式,调整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全力打造排球强区,充分提高排球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体育项目,培育发展特色体育项目,争做体育强市建设标杆,在排球特色城市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4.体教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0%,合格率达95%。建设学校间足球、篮球、排球联盟,鼓励举办校级联赛、俱乐部联赛和青少年区级联赛。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调动社会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积极性,基本建成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5.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落实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不断提升我区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激发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扩大体育消费,提升滨海新区体育产业发展能级。
6.“双城”体育发展形成新品牌。落实“双城”发展布局,树立“滨城”体育发展新理念,坚持体育精准规划、推进体育基础设施精准建设,强化体育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滨海新区体育发展品质和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一)扎实发展群众体育,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形成“一核一带、六副多点网络化”的发展格局:“一核”即滨海新区体育中心;“一带”为滨海特色体育运动休闲带;“六副”为汉沽体育中心、生态城体育中心、空港体育中心、高新区体育中心、港东新城体育中心、大港油田体育中心等六大特色体育中心;“多点”即街镇全民健身中心;“网络化”指居住生活圈大、中、小型体育健身场地。建立健全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到2025年,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合理配套建设社区足球场地设施。
2.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推进体育设施与市政、园林、交通等设施融合建设,在公园、绿地、林带、立交桥底和废弃空地等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充分考虑满足男女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的健身需求,持续推进打造群众身边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结合当前城市改扩建、老旧居民住宅区整治修补,利用腾出的空闲用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扩大滨海新区内部公共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学校运动场馆等体育设施的开放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体育场地设施,通过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提高区内体育设施安全性和利用率。
3.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对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完善区、街、社区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管理体系,编制年度全民健身活动计划。加强群众性体育协会指导,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体育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根据体育志愿者个人兴趣、综合能力、专业特长、服务方向等进行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培训。
4.丰富群众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具有街道、社区特色的“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社区健身节”等活动,推进社区“健身生活化”。提升“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以及“假日体育”、“广场体育”、“公园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品牌质量,引领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扩大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赛事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积极筹办滨海新区市民运动会,鼓励各街道、各开发区每年举办市民运动会和职工趣味运动会,并且积极筹办具有特色的单项运动会。广泛开展各类国际国内群众体育赛事交流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群众性健身品牌赛事与体育旅游、体育消费、城市宣传深度融合。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推动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评价指导作用,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保持居民体质达标率90%以上。
5.健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实施全民健身“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将办体育的职能交给符合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指导各街镇、社区(村)积极成立体育健身社团组织、居民健身会或村民健身会,进一步扶持健身站点建设,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多样化。
6.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推广适宜老年人的健身方法和活动内容,委派健身专业化人员深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帮助和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合理锻炼。大力开展妇女体育、青年体育活动。推动残疾人开展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让广大残疾人康复身体、增强信心、享受关爱、融入社会。
7.体育赋能健康滨海建设。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加强运动康复研究与推广,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公益讲座,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合理锻炼,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协同发展,促进体教、体医、体旅文、体农商融合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基本设施、健身服务水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全民健身工作。
(二)创新发展竞技体育,积极助力“排球之城”建设
1.积极助力“排球之城”建设。落实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打造排球之城”发展目标,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滨海新区排球文化。健全滨海新区排球运动协会组织体系,广泛开展“大众排球欢乐营”等市民排球活动。构建排球青训体系,新建室内外排球场地,建设滨海新区排球训练中心,基本形成排球产业格局,推进排球与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2.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加强重大赛事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明确备战目标,确保备战工作有序进行。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排球项目,稳固排球竞技优势,推进“排球强区”建设。加大对田径、击剑、曲棍球等优势项目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加快完善水上运动、沙滩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上运动、沙滩运动发展。
3.培育“滨城”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双城”发展格局下,滨海新区竞技体育赛事发展新模式,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培育工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引进国际品牌赛事,打造滨海新区自主品牌、特色品牌赛事,举办更多高水平体育竞赛和群体赛事活动。
(三)深化发展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1.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认真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公共体育场馆与学校共建共享,广泛开展青少年普及性体育运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部分专项运动技能。开展普及性体育竞赛活动,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区业余体校基地项目进校园,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2.加强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深入推进“8421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工程”建设,尝试委派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开展系列化、专业化的课外竞技体育训练。科学系统组织冬夏令营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活动,鼓励在校运动员参加市区级体育赛事,支持竞技项目优秀学校代表队利用假期参加跨区域全国性比赛。积极培育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努力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让在校中小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探索幼儿体育发展新路径,实现体育“从娃娃抓起”。
3.搭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平台。强化运动员科学选材意识,不断加强运动员梯队建设,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体育传统校各自优势,鼓励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由小学、初中、高中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的“一条龙”人才体系。加强业余体校教练员、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练员、裁判员、体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
4.积极推进排球运动进校园。大力弘扬天津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精神,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浓厚氛围,争做体育强市建设标杆,在排球特色城市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继续扩大排球联盟学校规模,培育和引进优秀教练员,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排球教学训练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排球教学能力。将排球融入课堂,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排球操、软式排球、趣味排球等群体活动,使每位中小学生能够掌握排球基本技能和排球运动基本常识,将排球运动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形成校园排球文化氛围,保持并扩大滨海新区校园排球优势。
(四)优质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引导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1.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做大做强健身休闲产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发展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马拉松等运动项目,推广马术、汽摩、航空、冰雪、帆船(板)、赛艇、皮划艇等新兴时尚健身休闲项目。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建设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积极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打造市场化、消费型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室内外冰雪运动场馆,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消费需求。
2.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持续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激发体育消费新需求,吸引各类优质体育资源向滨海新区聚集,培育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努力提升体育产业对滨海新区经济的贡献度。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中老年运动康复、中青年体育休闲、青少年体育培训和幼儿体适能产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丰富线上智能体育赛事供给,支持体育行业企业拓展网上市场,提高线上体育消费占比。
3.加快智慧体育建设步伐。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数字体育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场馆合一、商体联动,把握“互联网+体育”,推动“体育+”数字产业发展,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智慧化。大力推进智慧体育园、健身园,智能健身步道等建设,依托信息终端实现全民健身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支持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体育活动。同时,提升区内现有马术、游艇等体育项目相关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政企互动、共同发展。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场馆、重点项目的市场监管,形成风险预警、处置和反馈机制。
1.推进京津冀体育文化交流。深化体育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申办、承办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赛事,推动京津冀赛事联动。结合滨海新区项目优势,举办高水平的京津冀体育邀请赛、锦标赛。积极举办京津冀传统优势项目校际竞赛交流。搭建京津冀体育人才交流平台,区内积极承办京津冀青少年训练营活动。
2.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要求,发挥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作用,利用滨海新区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京津冀体育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为区内体育企业提供京津冀体育行业合作交流机会,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企业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天津市策划组织的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活动,拓展国内外体育产业市场。
(六)融入“双城”发展战略,构建“滨城”体育发展新格局
1.体育主动融入“双城”发展格局。建设与“津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的“滨城”,是滨海新区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滨海新区体育工作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两大历史性机遇,主动融入“双城”发展格局,瞄准显著增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策划一批满足群众需求、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带动经济发展的体育新项目、好项目,提升体育服务“双城”发展的嵌入度和贡献度,搭建“双城”体育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双城”体育交流赛和联赛,助力“双城”体育发展新格局的提升。
2.发挥“双城”绿色屏障的健身休闲功能。遵循《天津市加强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实施细则》,坚持需求导向,运营导向,生态导向,以健身步道为载体,串联户外时尚运动项目,构建林网交织、路网贯通的生态健身步道系统。将各种创新玩法因地制宜嵌入到健身步道中,让全民健身与全域旅游同行,让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并进,将绿色生态屏障区打造成为城市森林公园群、健身步道生态网、体育旅游目的地、幸福产业生态圈。
加强新时期党对体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党的建设引领体育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将体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区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快捷、高效的联席会议协调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相关投入,加强要素保障
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业训、体育产业发展等体育事业发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比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加大体育投融资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发展。强化用地保障,科学编制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将用地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
(三)坚持依法治体,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法治机关建设,尝试联合执法、委托执法管理机制,强化行政复议工作,建立健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体育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注重防范化解廉政风险,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实施规划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褒扬激励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等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强化底线思维,加强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体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协同机制。建设和完善体育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对体育设施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开展隐患自查自改自报专项行动。建立专业应急组织体系,编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体育安全、健康发展。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7
联系方式:022-66896693